电机由常温开始运行,温度不断升高,当其高出环境温度后,一方面继续吸收热量缓慢升温。另一方面开始向周围散发热量。当电机处于热量平衡装态,温度不再升高时,电机的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称之为电机温升。
即:温升=电机温度-环境温度 以K为单位
电机的*高允许温度是绕组的*高能够承受的温度。在此温度下长期使用时,绝缘材料的物理、机械、化学和电气性能不会发生显著恶性变化,如超过此温度,则绝缘材料的性能发生质变,或引起快速老化。因此,绝缘材料*高允许工作温度是根据它经济使用寿命确定的。电机的*高允许温度确定了,此时温升的限值就取决于冷却介质的温度。一般电机中冷却介质是空气,它的温度随地区及季节而不同,为了制造出能在全国各地全年都能适用的电机,并明确统一的检查标准,国家标准规定:冷却空气的温度定为40℃。在此环境温度下,电机绕组的温升限值:B级绝缘为80K,F级为100K。
电机运行时,输出功率越大,则电流和损耗越大,温度就越高,但*高温度不得超过绝缘的*高允许温度。因此,电机容许的长期**输出功率受绝缘的*高允许温度限制。电机铭牌上所表明的额定功率就是指在标准的环境温度(我国规定为40℃)和规定的工作方式下,其温度不超过绝缘的*高允许温度时的**输出功率。
温升限度基本上取决于绝缘材料的等级,但也和温度的测量方法、被测部的传热和散热条件有关,取决于绝缘材料的*高允许工作温度。当周围冷却介质(例如空气)的*高温度确定后,就可根据绝缘材料的*高允许工作温度规定电机部件的温升限度。
允许温升是指电机的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比较升高的允许限度,也叫绕组温升限值。
性能参考温度,是指在此*高温度下,对应绝缘级别能有效保证电机可靠运行,不影响电机性能的参考工作温度。电机工作时一般不要超过这一温度,超过了就要接近和达到限值温度了。
在电机运行中,电机绕组和铁心各部分的温升不是完全相等的,是有少量的差异的,这主要是由工艺因素和通风条件所决定的。为了避免由这种因素引起的差异而造成电机**性的损伤,一般在测量中都留有5℃的余地。
再就是测量误差,在温度的测量中,比较准确的方法是电阻法,它要求在电机停运后快速准确的测出绕组的电阻值,然后换算成温度。用这种方法也要留有5℃的余地。
其次就是测温元件埋入法,这种测量方法误差是能小一点,但是,埋入的元件不一定就是温度的*高点,所以,也是有误差的,一般也要留有5℃余地。
电机允许温升是由电机的绝缘等级所决定的,不同的绝缘等级就有不同的允许温升。
电机的绝缘等级是指其所用绝缘材料的耐热等级,分A、E、B、F、H级。
绝缘温度等级 A级 E级 B级 F级 H级
*高允许温度℃ 105 120 130 155 180
绕组温升限值 K 60 75 80 100 125
性能参考温度℃ 80 95 100 120 145
例如:环境温度是30℃,电机温度是80℃,则温升就是50K。
版权所有©新乡市德诚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豫ICP备17009285号-22 XML地图